“一段暧昧对话、一张不当截图,足以摧毁个人事业与家庭,更可能让学校数十年积累的品牌声誉一夜倾覆。”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当前民办高校必须直面的现实。
近日,集团办公会发布《对男女关系失德失范零容忍》的邮件,明确指出师德失范行为是“组织之癌”的早期表现,必须坚决遏制。为深入贯彻落实邮件精神,学校于9月4日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学习会议。

监事会主席张超首先通报了多起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,涉及师生关系越界、同事交往失范等多类问题。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教师个人形象,更对学校声誉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。与会人员深刻认识到,在互联网高度透明的今天,任何失德行为都可能被放大传播,进而引发信任危机,甚至影响学校招生与发展大局。
当前,民办高等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“招生寒潮”,政策环境也从“鼓励”转向“规范”甚至“引导规范”。学校理事长、执行校长黄炜在会上强调,“师德师风不再是内部管理的普通事项,而是关系到学校存亡的生命线。”
黄炜指出,个别教职工在男女关系、师生关系上的失范行为,不仅触碰道德底线,更直接破坏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。“一句‘那所大学教师作风有问题’的朋友圈发言,其破坏力远胜于一般的负面新闻。”

黄炜在讲话中结合当前教育行业严峻形势,提出三点明确要求。一是必须明确对失德失范问题零容忍的坚定决心。任何师德失范行为都不是“私事”,而是关乎学校存亡的公共事件。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“事不关己”的麻痹心态,对失德行为敢于发声、坚决抵制;二是要严格落实 “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”,以刚性制度守住底线。在职称评审、干部选拔、评优评奖中,师德问题实行一票否决,奖金清零、晋升出局。对隐瞒、包庇行为一并追责,确保制度刚性执行;三是要重塑清爽健康的从业环境与人际关系,践行 “身正为范” 的价值观。倡导“等距离、守边界”的交往原则,杜绝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私下接触。干部要带头示范,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。
本次会议再次明确,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监察审计处的事,更是每一位教职工的职责。要加强对“关键少数”的监督,严查在与利益相关方交往、招标采购、招生评奖等领域的违纪行为,坚决铲除“围猎”与“被围猎”的土壤。
教育质量的提升能让我们“发展得更好”,而严守师德底线,才能让我们“走得更稳、更远”。此次专题会议不仅是一次警示教育,更是一次文化重塑的动员。
每一位教职工都应当时刻保持清醒,以案为鉴、以纪为尺,真正做到言行得体、作风正派、主动避嫌,共同守护学校的声誉和未来。